推广 热搜: 家庭教育  幼教  家庭  教育  初中  知识  教育资讯  高中  学习  小学 

小学生玩社交媒体追星看时事,父母担心误导

   日期:2024-10-22     来源:www.zhongyugd.com    浏览:492    
文章简介:在微博上有个网友私聊我,说他反对我关于一个电影的评价,一来一回我跟他说了七八句,慢慢感觉有点不对,等我去看了他的主页,才了解是个11岁的孩子儿。已届而立之年的胡先生心情有点复杂,飞速结束了这次交流,他再怎么说我也不理他了。

在微博上有个网友私聊我,说他反对我关于一个电影的评价,一来一回我跟他说了七八句,慢慢感觉有点不对,等我去看了他的主页,才了解是个11岁的孩子儿。已届而立之年的胡先生心情有点复杂,飞速结束了这次交流,他再怎么说我也不理他了。

社交媒体将大家拉进了同一个话语空间,代沟也可以轻松跨越;和智能设施一块长大的孩子们,对有关软件的操作有时比大大家愈加熟练。而看着跟自己一块刷微博刷朋友圈的孩子,父母不免喜忧参半:该提前指导还是顺其自然?

女儿微博追星父亲暗自发愁

太魔性了,简直停不下来!这如果大家家孩子,非抽他不可!看到朋友在微信群里转发小学生世纪骂战视频时的评语,刘琮却笑不出来。

我女儿不至于那样夸张,但也在网上留过特别傻的言。刘琮说,假如自己平常在互联网上看到类似的留言,或许会默默地骂一句脑残,但看到自己家里孩子这么说,真不知怎么说好。

刘琮的女儿今年刚上小学五年级,去年开始被爸爸妈妈获准用母亲淘汰的iPhone5s。由于小朋友自己没苹果商店的账号,刘琮夫妻两个都感觉女儿用智能手机不会有太大问题。微博和微信大家以前就给她注册过,会替她发一些参加活动或者出去玩儿的照片。

几个月之后,刘琮发现虽然女儿极少发布原创内容,但转发和评论却每周都有。等看到女儿发出的一些微博评论,刘琮不由担忧起来。她非常喜欢跟着微博推荐的热点话题去看东西,里面常常都是娱乐新闻或者大人一看就了解是网站故意挑出来的争议话题。而且,女儿好几次都在一个明星的微博下留言,大多数是表情,有一次是你帅你说了算,还有侧脸好迷人她还跟她班上的一个女生互相@。

看到这类留言,刘琮感觉有必要跟女儿谈谈。中学、大学的孩子说这类可能就是好玩儿,但我闺女太小了。他担忧,现在互联网上到处都是大大家关于看脸、颜值的调侃,会让三观稚嫩的孩子遭到负面影响,但我老婆说,孩子跟风喜欢明星也正常,大家去跟她说,反而让她感觉大家反对她喜欢的明星,更抵触。刘琮又去翻了翻那位明星的微博,发现大多数评论都和女儿的留言差不多,可能目前的孩子都如此吧。

而在看了一些小学生为了捍卫自己家里偶像,通过互联网视频隔空对骂之后,刘琮对女儿追星的事又多了一重担忧娱乐圈风云变幻,常常会存在争议新闻,不了解回头我闺女是否会也在网上跟人掐架,千万不要冒傻气发那种视频。刘琮苦笑。

目前,他仍然不了解如何来跟女儿谈这件事,只能期盼伴随女儿的成长,这类问题会成为日渐褪色的童年符号。不过,由于察看了女儿在社交媒体上的表达,刘琮对微博上一些不可理喻的发言不像以前那样反感了,可能是比大家家丫头还小的孩子,他一个人也不了解自己在怎么说。

10龄童关注时事新闻母亲担忧评论误导

和刘琮一样,发愁怎么样引导孩子用社交媒体的父母还有不少。

才11岁的孩子儿,也去评论时政新闻,真是不了解如何跟她讲解。在网络公司工作的杜娟,从女儿上小学四年级开始,就让她用了智能手机。刚开始,杜娟也担忧女儿会被互联网上的不好的信息骚扰,但监督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女儿对社交媒体的用法比自己想得要规矩得多。她不会加陌生人为好友,也没什么兴趣跟大人交流,QQ和微信都还是跟我们的同学聊天。

除此之外,杜娟还欣喜地发现,虽然女儿不太跟大大家交流,但依旧能从成年人发布的信息中有所收成。有一次她把外公出去旅游,拍照片、写诗晒到微信朋友圈的细节写到作文里,还被老师勾出来表彰了。

然而近期,杜娟知道女儿开始在微博和微信上参与关于新闻时事的讨论。社交媒体上的互联网讨论给女儿带来了不少困惑,有的事大人也非常难讲解了解,就像老人摔倒扶不扶这种新闻,成年人都在争论,给孩子讲解就更难了。被女儿追问过南京彭宇案真相的杜娟,感慨不已:我也不确定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给她讲呢?

杜娟担忧,女儿在社交媒体上会接触到愈加多的国家大事和社会新闻,虽说让孩子开阔眼界,关心社会是有必要的;但目前网上的讨论特别复杂,我不期望灌输给孩子一种固定的看法,也不想打击她的积极性。杜娟怀疑,自己让女儿接触社交媒体的机会有点早,可能初中将来再让她接触会更好。

除去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交流,在采访中,父母还表达了其他担忧:

我儿子跟同班的同学就有三个QQ群,他们在一个好朋友的群里说其他同学不好,有个孩子儿还骂了脏话。女儿往QQ空间里发自拍,有非常呆萌的那种,我感觉比较容易被无聊的人拿去PS,不让她发,她还跟我理论,说你们还发我的照片呢,我一个人如何就不可以发了?

当然,并非所有父母都对社交媒体表示疑虑,爱玩儿摄影的王冉在教女儿用智能手机的同时,把自己常见的豆瓣APP推荐给了孩子,用豆瓣的文静年轻人多,她在上面关注了两个画彩铅的账号,时间长了自己也学着画,我感觉挺好。

调查

人际交往和互动是青少年高发的互联网行为

依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进步蓝皮书(2013-2014)》,少年儿童通过互联网进行人际交往和互动是高发的互联网行为之一,其中,听音乐占68.7%,聊天占63.9%,更新微博、空间占40.2%,查询好友信息占27.9%。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和昆士兰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比起历史上的同龄人,虽然目前的美国青少年拥有较少的朋友,但他们的孤单感比以前更少了。他们并没感觉非常孤单,而且更擅长社交,其部分缘由就是由于技术的用法。互联网的容忍度可以帮助边缘化的孩子,无论他是对一个不同一般的一点也不酷的话题有兴趣,或挣扎于性别认可问题。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甚至可以得到优质的互联网帮助。

建议

互联网社交不可以完全顺其自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讲师夏翠翠表示,比较小的孩子在用社交媒体的时候,是需要父母进行指导的。要让孩子认识到,和现实日常一样,互联网上的社交也有肯定的行为规范,只不过换了一个场所。

但也不可以说由于有问题,就禁止他们用,爸爸妈妈可以做一些限制,譬如孩子用社交媒体有空闲段,明确他们用这类软件的目的是什么;而不止是只给出建议。

假如父母担忧孩子们会上传一些不适合的信息,涉及家庭隐私,或者会让人肉恶搞,可以跟孩子进行协商,引导他们界定一些规则。

在对孩子进行互联网行为的有关教育时,父母的言行不一常常是个矛盾点。孩子的行为学习不是听你怎么说,而是更多地遭到父母行为的影响;所以假如父母长期流连互联网,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很多时间,就会非常难说服孩子。

 
打赏
 
更多>相关推荐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